【概要描述】 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 大众蹦床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, 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 ,深受人民群众 、特别是青少年的喜 爱 。为维护参与者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,促进大众蹦床运动 健康可持续发展 ,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特制定和发布此文件 。 1.大众蹦床运动的特点与基本特征: 大众蹦床运动的动作特点表现为 ,在有弹性的网面上借 助身体体重和起跳技术而腾起一定高度 ,并连续完成富有节 奏的各种翻腾动作 ,包含双脚起跳 、背弹 、腹弹和坐弹动作。 整套动作结束必须以双脚有控制的落在网上,并保持上体直 立 。完成动作时 ,应表现出优美的身体姿势 、正确的技术 、 高度的一致性以及对身体的完美控制。 2.练习和比赛环境 2.1 室内蹦床场所 2.1.1 网面距地面之间不允许堆放任何杂物 ;网面周围直线 距离 1.5 米内应无障碍物 。对于使用单个网面面积超过 2 平 方米蹦床器材的场馆 ,馆内网面上空净高不低于 4.5 米 ,网 面距离地面不得少于 1 米 。 2.1.2 室内空气应符合 GB/T 17093 和 GB/T 18883 的要求 , 温度不低于零上 16 摄氏度 ,不高于零上 28 摄氏度 。 2 2.1.3 场所应配有性能良好的照明设备 ,亮度不少于 500lux ,光线充足 、均匀 ,不直接刺眼 ,应有窗帘等遮光设 施 。 2.1.4 场所应保持适宜的安静环境 ,噪声应不大于 60db 。 2.1.5 场所的环境卫生应符合 GB 9668 的要求 。 2.1.6 场所地面要求木质地板或软化胶面 ,开放式蹦床四 周 50 厘米内应铺设不低于 7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 2.1.7 安装设备的地基 ,地面应平整 ,有足以保证器材正常 使用的强度,浇注地基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 20 C ;且在未 完全凝固前 ,应采取防松和防护措施 。 2.2 室外蹦床场地 2.2.1 场地地面平整 ,应铺人工草皮 、胶垫或地板,开放 式蹦床四周围 1 米内须铺设不低于 15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 2.2.2 场地环境清净 、安静 ,光线适宜。 2.2.3 室外场地低于 10 摄氏度或高于零上 30 摄氏度 ,应停 止健身和经营活动 。 2.2.4 蹦床器材上方和下方不得有障碍物 ,器材放置应固 定可靠 、平稳安全。 2.2.5 器材摆放位置与障碍物之间应设立安全区 ,距蹦床 器材至少 3 米 。多个护网式蹦床器材摆放时 ,间距至少 2 米 ; 开放式蹦床间距至少 2.5 米 。 3.练习和比赛场地内的蹦床设施 3.1 蹦床器材分为开放式蹦床和护网式蹦床: 开放式蹦床由网面 、弹簧 、框架 、保护安全垫、手推保 护垫组成; 3 护网式蹦床由网面 、弹簧 、框架 、保护安全垫 、护网组 成 。 3.2 蹦床器材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GB/T32611-2016《体 操蹦床--功能和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》的要求 ,并应附有采 购合同 、产品合格证 、产品使用和维护说明书 、使用年限、 设计图纸及源文件 。 3.3 蹦床网面不得有破损 、开线开胶等情况 。蹦床网面 与弹簧之间需要进行覆盖或隔离,不得裸露弹簧 。器材的所 有边角都不得有尖锐的棱角 ,凸出部分必须用软包保护 。 3.4 安装蹦床设备后各支撑立柱应保证与地面垂直 ,不 应有明显的偏斜现象 。 3.5 网面距地面之间 ,以及网面四周及上方不允许堆放 任何杂物。网面和弹簧每两年更换 1 次 ,框架使用期限不超 过 6 年 。每年对器材整体全面检查 1 次。 4.人员配备 4.1 在练习或比赛期间,场地内应配备至少 1 名蹦床教学技 术指导人员 。教学技术指导人员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的 培训并持有有效的培训合格证 。 4.2 若练习或比赛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 ,每 9 张蹦床须安排 1 名蹦床安全监督员 ,以保证练习者安全 。蹦床安全监督员 须参加中国蹦床技巧协会认可的培训并持有效培训合格证 。 4.3 竞赛管理人员的要求 竞赛主任或竞赛经理必须具备组织和管理过大众蹦床 比赛的经验 ,且相关竞赛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 会大众蹦床竞赛管理人员培训。 4 上述教学指导人员、安全员和竞赛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身 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良好方可进场工作。此外 ,必须在进入场 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 精 测 试 。 测 试 标 准 为 , 体 内 血 液 的 酒 精 量 不 得 高 于 10mg/100ml 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与大众蹦床相关工作 。 5.练习和比赛的安全措施要求 5.1 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的醒目位置应有中国蹦 床技巧协会发布的最新版本的中英文“练习和比赛者须知” 及安全警示标志或说明 。须知中标明上网练习的安全要求说 明 。 5.2 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时应配备手推保护垫,供教学技术 指导人员使用 ,实施即时保护 。手推保护垫内部的海绵厚度 不低于 8 厘米 、长 1.5-1.6 米、宽 1-1.1 米 。 5.3 应有健全的设施设备安全检查制度 ,损毁的弹簧 、网 面、框架 、保护垫、护网等器件和设施应及时更换 ,保证器 材的安全 。 5.4 应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,以及出现意外时应急处 理的相关措施 。 器材和药品包括:担架 1 副(要求能固定颈、脊柱损伤 的专用担架) 、手提 AED 心脏除颤器 1 套 、颈托 1 副、血压 计 1 副 、氧气袋 1 个 、现场急救包 1 个 、毛巾 、浴巾各 2 条 、 冰袋 、创伤 、止痛 、心脏急救 、应急输液设备及药品; 5.5 应有健全的治安保卫 、消防安全 、设备维修及人员服 务岗位责任制度。安全保卫人员应配带通话机 。 5.6 应有器材采购制度,器材采购有专人验收 ,检查器材性 5 能和技术标准 。 5.7 练习或比赛期间 ,大众蹦床训练或比赛场地(所)内有 全场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像 。并安排一名保护员在监 控室内担任监控观察员 ,与场地(所)内的保护员保持通讯 畅通,监督和帮助保护员的工作。 6.对参加练习和比赛人员的安全要求 6.1 穿着运动服装(或运动短裤) 、袜子或蹦床鞋 。不能穿 便服 、便鞋或光脚 。 6.2 不能佩戴首饰 、头饰等装饰物和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任何 尖锐物品;对于进行空翻动作的人员 ,不能戴框眼镜 。 6.3 应听从蹦床教学指导员的指导 、教学安排,保证教学秩 序 。 6.4 患有各种不适宜蹦床运动 ,如高血压 、心脏病 、神经失 常 、失明 、耳聋 、残疾等疾病或暂时身体不适应者 ,包括饮 酒 、吸毒 、孕妇人员等 ,禁止上网练习,以保证安全 。 6.5 训练和比赛的上网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 。期间若发现身 体不适时 ,应立即停止练习 。 6.6 所有进行空翻的人员 ,在做动作之前都要在蹦床教学指 导员的保护下对其所要完成的空翻动作内容进行水平测试 。 能够完成三次该空翻动作 、并在每次动作结束时用双脚有控 制的落在网上 ,同时保持上体正直 ,即为测试合格 ,并取得 相应等级的证书及标识物 。 6.7 完成空翻动作的年龄限制为最小 8 周岁 ,最大 40 岁 。 6.8 必须配戴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统一 发放的标识物。 6.9 认真填写参赛责任保证书 ,不得隐瞒个人的病情 ,否则 后果自负 。 6.10 酒精测试 必须在进入场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 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精测试。测试标准为 ,体内血液的酒 精量不得高于 10mg/100ml 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加练习或比 赛 ,因酒精超标而不能练习或比赛者 ,后果自负 。 6.11 为防止火灾,场馆内严禁吸烟 、以及任何明火 。 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。 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 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 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 。 本办法自 2021 年 6 月 16 日起施行 。原《开展大众蹦床 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(试行)》废止 。 《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和要求》 文件编制工作团队名单 缪仲一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、主任 叶振南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刘 兴 沈阳体育学院副院长 ,教授 ,FIG 技委会委员 董建国 山西体科所所长 ,研究员 贾伍华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主任 冯本余 山西大学副教授 ,蹦床国际级裁判 佘 博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干部 任 钊 西安体育学院蹦床队主教练 、副教授 王皓熠 弹力体育总经理 张 雒 蹦床世界冠军 、星体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立雄 美高梅官网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张栗嘉 超能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、蹦床国家级健将 侯 强 菲拓体能创始人 、原爱蹦客蹦床运营总监 张 劲 深圳市悦健体育有限公司店长 、私教部经理 修订说明 经收集试行期间的反馈意见 ,为提高行业门槛 ,保护消 费者权益 ,提高了投保条件,对投保额度做出了明确规定。 修订前: 7.协议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必须要求参加人员(运 动员)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、 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。 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保险 ,包括赛事活动的综合 责任险 。 修订后的条款如下: 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。 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 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 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 。
【概要描述】
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
大众蹦床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, 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,深受人民群众 、特别是青少年的喜 爱 。为维护参与者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,促进大众蹦床运动 健康可持续发展 ,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特制定和发布此文件 。
1.大众蹦床运动的特点与基本特征:
大众蹦床运动的动作特点表现为 ,在有弹性的网面上借 助身体体重和起跳技术而腾起一定高度 ,并连续完成富有节 奏的各种翻腾动作 ,包含双脚起跳、背弹 、腹弹和坐弹动作 。 整套动作结束必须以双脚有控制的落在网上 ,并保持上体直 立 。完成动作时 ,应表现出优美的身体姿势、正确的技术 、 高度的一致性以及对身体的完美控制 。
2.练习和比赛环境
2.1 室内蹦床场所
2.1.1 网面距地面之间不允许堆放任何杂物 ;网面周围直线 距离 1.5 米内应无障碍物 。对于使用单个网面面积超过 2 平 方米蹦床器材的场馆 ,馆内网面上空净高不低于 4.5 米 ,网 面距离地面不得少于 1 米 。
2.1.2 室内空气应符合 GB/T 17093 和 GB/T 18883 的要求 , 温度不低于零上 16 摄氏度,不高于零上 28 摄氏度 。
2 2.1.3 场所应配有性能良好的照明设备 ,亮度不少于 500lux ,光线充足 、均匀 ,不直接刺眼 ,应有窗帘等遮光设 施 。
2.1.4 场所应保持适宜的安静环境 ,噪声应不大于 60db 。
2.1.5 场所的环境卫生应符合 GB 9668 的要求 。
2.1.6 场所地面要求木质地板或软化胶面,开放式蹦床四 周 50 厘米内应铺设不低于 7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
2.1.7 安装设备的地基,地面应平整 ,有足以保证器材正常 使用的强度 ,浇注地基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 20 C ;且在未 完全凝固前 ,应采取防松和防护措施。
2.2 室外蹦床场地
2.2.1 场地地面平整 ,应铺人工草皮 、胶垫或地板 ,开放 式蹦床四周围 1 米内须铺设不低于 15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
2.2.2 场地环境清净 、安静 ,光线适宜 。
2.2.3 室外场地低于 10 摄氏度或高于零上 30 摄氏度 ,应停 止健身和经营活动 。
2.2.4 蹦床器材上方和下方不得有障碍物,器材放置应固 定可靠 、平稳安全 。
2.2.5 器材摆放位置与障碍物之间应设立安全区,距蹦床 器材至少 3 米 。多个护网式蹦床器材摆放时 ,间距至少 2 米 ; 开放式蹦床间距至少 2.5 米 。
3.练习和比赛场地内的蹦床设施
3.1 蹦床器材分为开放式蹦床和护网式蹦床: 开放式蹦床由网面 、弹簧 、框架、保护安全垫 、手推保 护垫组成; 3 护网式蹦床由网面 、弹簧 、框架 、保护安全垫 、护网组 成 。
3.2 蹦床器材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GB/T32611-2016《体 操蹦床--功能和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》的要求 ,并应附有采 购合同 、产品合格证、产品使用和维护说明书 、使用年限 、 设计图纸及源文件。
3.3 蹦床网面不得有破损 、开线开胶等情况。蹦床网面 与弹簧之间需要进行覆盖或隔离 ,不得裸露弹簧。器材的所 有边角都不得有尖锐的棱角 ,凸出部分必须用软包保护 。
3.4 安装蹦床设备后各支撑立柱应保证与地面垂直 ,不 应有明显的偏斜现象 。
3.5 网面距地面之间 ,以及网面四周及上方不允许堆放 任何杂物 。网面和弹簧每两年更换 1 次 ,框架使用期限不超 过 6 年 。每年对器材整体全面检查 1 次 。
4.人员配备
4.1 在练习或比赛期间 ,场地内应配备至少 1 名蹦床教学技 术指导人员 。教学技术指导人员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的 培训并持有有效的培训合格证 。
4.2 若练习或比赛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 ,每 9 张蹦床须安排 1 名蹦床安全监督员 ,以保证练习者安全 。蹦床安全监督员 须参加中国蹦床技巧协会认可的培训并持有效培训合格证 。
4.3 竞赛管理人员的要求 竞赛主任或竞赛经理必须具备组织和管理过大众蹦床 比赛的经验 ,且相关竞赛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 会大众蹦床竞赛管理人员培训 。 4 上述教学指导人员、安全员和竞赛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身 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良好方可进场工作 。此外 ,必须在进入场 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 精 测 试 。 测 试 标 准 为 , 体 内 血 液 的 酒 精 量 不 得 高 于 10mg/100ml 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与大众蹦床相关工作。
5.练习和比赛的安全措施要求
5.1 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的醒目位置应有中国蹦 床技巧协会发布的最新版本的中英文“练习和比赛者须知” 及安全警示标志或说明 。须知中标明上网练习的安全要求说 明 。
5.2 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时应配备手推保护垫 ,供教学技术 指导人员使用 ,实施即时保护 。手推保护垫内部的海绵厚度 不低于 8 厘米 、长 1.5-1.6 米 、宽 1-1.1 米 。
5.3 应有健全的设施设备安全检查制度,损毁的弹簧 、网 面 、框架 、保护垫 、护网等器件和设施应及时更换 ,保证器 材的安全 。
5.4 应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,以及出现意外时应急处 理的相关措施 。 器材和药品包括:担架 1 副(要求能固定颈、脊柱损伤 的专用担架)、手提 AED 心脏除颤器 1 套 、颈托 1 副 、血压 计 1 副 、氧气袋 1 个 、现场急救包 1 个 、毛巾、浴巾各 2 条 、 冰袋 、创伤、止痛 、心脏急救 、应急输液设备及药品 ;
5.5 应有健全的治安保卫 、消防安全、设备维修及人员服 务岗位责任制度 。安全保卫人员应配带通话机 。
5.6 应有器材采购制度,器材采购有专人验收 ,检查器材性 5 能和技术标准。 5.7 练习或比赛期间 ,大众蹦床训练或比赛场地(所)内有 全场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像 。并安排一名保护员在监 控室内担任监控观察员 ,与场地(所)内的保护员保持通讯 畅通 ,监督和帮助保护员的工作 。
6.对参加练习和比赛人员的安全要求
6.1 穿着运动服装(或运动短裤) 、袜子或蹦床鞋 。不能穿 便服 、便鞋或光脚 。
6.2 不能佩戴首饰 、头饰等装饰物和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任何 尖锐物品 ;对于进行空翻动作的人员 ,不能戴框眼镜 。
6.3 应听从蹦床教学指导员的指导、教学安排 ,保证教学秩 序 。
6.4 患有各种不适宜蹦床运动 ,如高血压 、心脏病 、神经失 常 、失明、耳聋 、残疾等疾病或暂时身体不适应者 ,包括饮 酒 、吸毒、孕妇人员等,禁止上网练习 ,以保证安全 。
6.5 训练和比赛的上网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 。期间若发现身 体不适时 ,应立即停止练习 。
6.6 所有进行空翻的人员 ,在做动作之前都要在蹦床教学指 导员的保护下对其所要完成的空翻动作内容进行水平测试 。 能够完成三次该空翻动作、并在每次动作结束时用双脚有控 制的落在网上 ,同时保持上体正直 ,即为测试合格 ,并取得 相应等级的证书及标识物 。
6.7 完成空翻动作的年龄限制为最小 8 周岁 ,最大 40 岁。
6.8 必须配戴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统一 发放的标识物 。
6.9 认真填写参赛责任保证书 ,不得隐瞒个人的病情 ,否则 后果自负 。
6.10 酒精测试
必须在进入场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 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精测试 。测试标准为 ,体内血液的酒 精量不得高于 10mg/100ml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加练习或比 赛 ,因酒精超标而不能练习或比赛者 ,后果自负 。
6.11 为防止火灾,场馆内严禁吸烟 、以及任何明火。
7.协议、保险等相关材料
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 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 。 本办法自 2021 年 6 月 16 日起施行 。原《开展大众蹦床 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(试行)》废止。
《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和要求》
文件编制工作团队名单
缪仲一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、主任
叶振南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
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
刘 兴 沈阳体育学院副院长 ,教授 ,FIG 技委会委员
董建国 山西体科所所长 ,研究员
贾伍华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主任
冯本余 山西大学副教授 ,蹦床国际级裁判
佘 博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干部
任 钊 西安体育学院蹦床队主教练 、副教授
王皓熠 弹力体育总经理
张 雒 蹦床世界冠军 、星体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
胡立雄 美高梅官网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
张栗嘉 超能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、蹦床国家级健将
侯 强 菲拓体能创始人 、原爱蹦客蹦床运营总监
张 劲 深圳市悦健体育有限公司店长 、私教部经理
修订说明
经收集试行期间的反馈意见,为提高行业门槛 ,保护消 费者权益,提高了投保条件 ,对投保额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。
修订前:
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必须要求参加人员(运 动员)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、 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保险,包括赛事活动的综合 责任险 。
修订后的条款如下:
7.协议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 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 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。
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
大众蹦床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, 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 ,深受人民群众 、特别是青少年的喜 爱 。为维护参与者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 ,促进大众蹦床运动 健康可持续发展 ,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特制定和发布此文件 。
1.大众蹦床运动的特点与基本特征:
大众蹦床运动的动作特点表现为 ,在有弹性的网面上借 助身体体重和起跳技术而腾起一定高度 ,并连续完成富有节 奏的各种翻腾动作 ,包含双脚起跳、背弹 、腹弹和坐弹动作 。 整套动作结束必须以双脚有控制的落在网上 ,并保持上体直 立。完成动作时 ,应表现出优美的身体姿势 、正确的技术 、 高度的一致性以及对身体的完美控制 。
2.练习和比赛环境
2.1 室内蹦床场所
2.1.1 网面距地面之间不允许堆放任何杂物 ;网面周围直线 距离 1.5 米内应无障碍物 。对于使用单个网面面积超过 2 平 方米蹦床器材的场馆,馆内网面上空净高不低于 4.5 米 ,网 面距离地面不得少于 1 米 。
2.1.2 室内空气应符合 GB/T 17093 和 GB/T 18883 的要求 , 温度不低于零上 16 摄氏度 ,不高于零上 28 摄氏度。
2 2.1.3 场所应配有性能良好的照明设备 ,亮度不少于 500lux ,光线充足 、均匀 ,不直接刺眼 ,应有窗帘等遮光设 施 。
2.1.4 场所应保持适宜的安静环境 ,噪声应不大于 60db 。
2.1.5 场所的环境卫生应符合 GB 9668 的要求 。
2.1.6 场所地面要求木质地板或软化胶面 ,开放式蹦床四 周 50 厘米内应铺设不低于 7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
2.1.7 安装设备的地基 ,地面应平整 ,有足以保证器材正常 使用的强度 ,浇注地基的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 20 C ;且在未 完全凝固前,应采取防松和防护措施 。
2.2 室外蹦床场地
2.2.1 场地地面平整 ,应铺人工草皮 、胶垫或地板 ,开放 式蹦床四周围 1 米内须铺设不低于 15 厘米厚的海绵保护垫 。
2.2.2 场地环境清净 、安静,光线适宜 。
2.2.3 室外场地低于 10 摄氏度或高于零上 30 摄氏度 ,应停 止健身和经营活动 。
2.2.4 蹦床器材上方和下方不得有障碍物 ,器材放置应固 定可靠 、平稳安全 。
2.2.5 器材摆放位置与障碍物之间应设立安全区 ,距蹦床 器材至少 3 米 。多个护网式蹦床器材摆放时 ,间距至少 2 米 ; 开放式蹦床间距至少 2.5 米 。
3.练习和比赛场地内的蹦床设施
3.1 蹦床器材分为开放式蹦床和护网式蹦床: 开放式蹦床由网面、弹簧、框架、保护安全垫、手推保 护垫组成; 3 护网式蹦床由网面 、弹簧 、框架 、保护安全垫、护网组 成 。
3.2 蹦床器材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GB/T32611-2016《体 操蹦床--功能和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》的要求 ,并应附有采 购合同 、产品合格证 、产品使用和维护说明书 、使用年限 、 设计图纸及源文件。
3.3 蹦床网面不得有破损 、开线开胶等情况 。蹦床网面 与弹簧之间需要进行覆盖或隔离 ,不得裸露弹簧 。器材的所 有边角都不得有尖锐的棱角 ,凸出部分必须用软包保护 。
3.4 安装蹦床设备后各支撑立柱应保证与地面垂直 ,不 应有明显的偏斜现象 。
3.5 网面距地面之间 ,以及网面四周及上方不允许堆放 任何杂物 。网面和弹簧每两年更换 1 次 ,框架使用期限不超 过 6 年 。每年对器材整体全面检查 1 次 。
4.人员配备
4.1 在练习或比赛期间 ,场地内应配备至少 1 名蹦床教学技 术指导人员 。教学技术指导人员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会的 培训并持有有效的培训合格证 。
4.2 若练习或比赛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 ,每 9 张蹦床须安排 1 名蹦床安全监督员 ,以保证练习者安全 。蹦床安全监督员 须参加中国蹦床技巧协会认可的培训并持有效培训合格证 。
4.3 竞赛管理人员的要求 竞赛主任或竞赛经理必须具备组织和管理过大众蹦床 比赛的经验,且相关竞赛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中国蹦床技巧协 会大众蹦床竞赛管理人员培训 。 4 上述教学指导人员 、安全员和竞赛管理人员必须保证身 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良好方可进场工作 。此外 ,必须在进入场 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 精 测 试 。 测 试 标 准 为 , 体 内 血 液 的 酒 精 量 不 得 高 于 10mg/100ml 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与大众蹦床相关工作 。
5.练习和比赛的安全措施要求
5.1 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的醒目位置应有中国蹦 床技巧协会发布的最新版本的中英文“练习和比赛者须知” 及安全警示标志或说明 。须知中标明上网练习的安全要求说 明。
5.2 选择使用开放式蹦床时应配备手推保护垫 ,供教学技术 指导人员使用 ,实施即时保护 。手推保护垫内部的海绵厚度 不低于 8 厘米 、长 1.5-1.6 米 、宽 1-1.1 米 。
5.3 应有健全的设施设备安全检查制度,损毁的弹簧、网 面、框架 、保护垫 、护网等器件和设施应及时更换,保证器 材的安全 。
5.4 应有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,以及出现意外时应急处 理的相关措施 。 器材和药品包括:担架 1 副(要求能固定颈、脊柱损伤 的专用担架) 、手提 AED 心脏除颤器 1 套 、颈托 1 副 、血压 计 1 副 、氧气袋 1 个 、现场急救包 1 个 、毛巾 、浴巾各 2 条 、 冰袋 、创伤 、止痛 、心脏急救 、应急输液设备及药品 ;
5.5 应有健全的治安保卫 、消防安全 、设备维修及人员服 务岗位责任制度 。安全保卫人员应配带通话机 。
5.6 应有器材采购制度,器材采购有专人验收 ,检查器材性 5 能和技术标准 。 5.7 练习或比赛期间 ,大众蹦床训练或比赛场地(所)内有 全场监控录像进行实时监控和录像 。并安排一名保护员在监 控室内担任监控观察员 ,与场地(所)内的保护员保持通讯 畅通 ,监督和帮助保护员的工作。
6.对参加练习和比赛人员的安全要求
6.1 穿着运动服装(或运动短裤) 、袜子或蹦床鞋 。不能穿 便服 、便鞋或光脚。
6.2 不能佩戴首饰 、头饰等装饰物和有可能发生危险的任何 尖锐物品 ;对于进行空翻动作的人员 ,不能戴框眼镜。
6.3 应听从蹦床教学指导员的指导 、教学安排,保证教学秩 序。
6.4 患有各种不适宜蹦床运动,如高血压 、心脏病、神经失 常、失明 、耳聋、残疾等疾病或暂时身体不适应者 ,包括饮 酒 、吸毒、孕妇人员等 ,禁止上网练习 ,以保证安全 。
6.5 训练和比赛的上网时间不得超过 2 小时 。期间若发现身 体不适时,应立即停止练习 。
6.6 所有进行空翻的人员 ,在做动作之前都要在蹦床教学指 导员的保护下对其所要完成的空翻动作内容进行水平测试 。 能够完成三次该空翻动作 、并在每次动作结束时用双脚有控 制的落在网上 ,同时保持上体正直 ,即为测试合格 ,并取得 相应等级的证书及标识物 。
6.7 完成空翻动作的年龄限制为最小 8 周岁 ,最大 40 岁 。
6.8 必须配戴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(所)管理者统一 发放的标识物 。
6.9 认真填写参赛责任保证书 ,不得隐瞒个人的病情,否则 后果自负。
6.10 酒精测试
必须在进入场地前接受由大众蹦床练习或比赛场地 (所)管理者进行的酒精测试 。测试标准为 ,体内血液的酒 精量不得高于 10mg/100ml 。测试高出者则禁止参加练习或比 赛 ,因酒精超标而不能练习或比赛者,后果自负 。
6.11 为防止火灾,场馆内严禁吸烟 、以及任何明火。
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
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 。 本办法自 2021 年 6 月 16 日起施行 。原《开展大众蹦床 运动的基本标准与要求(试行)》废止 。
《开展大众蹦床运动的基本标准和要求》
文件编制工作团队名单
缪仲一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 、主任
叶振南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
袁守龙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
刘 兴 沈阳体育学院副院长 ,教授 ,FIG 技委会委员
董建国 山西体科所所长 ,研究员
贾伍华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主任
冯本余 山西大学副教授,蹦床国际级裁判
佘 博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蹦床部干部
任 钊 西安体育学院蹦床队主教练 、副教授
王皓熠 弹力体育总经理
张 雒 蹦床世界冠军、星体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
胡立雄 美高梅官网平台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
张栗嘉 超能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 、蹦床国家级健将
侯 强 菲拓体能创始人 、原爱蹦客蹦床运营总监
张 劲 深圳市悦健体育有限公司店长、私教部经理
修订说明
经收集试行期间的反馈意见 ,为提高行业门槛 ,保护消 费者权益 ,提高了投保条件 ,对投保额度做出了明确规定 。
修订前:
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必须要求参加人员(运 动员)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、 意外人身伤害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保险 ,包括赛事活动的综合 责任险 。
修订后的条款如下:
7.协议 、保险等相关材料 大众蹦床运动的练习或赛事 ,要求参加人员(运动员) 必须提供签名的自愿参加练习或比赛的责任书(协议) ,并 投保个人人身意外保险 。
活动主办方必须为赛事购买赛事活动的综合责任险 。场 馆经营者必须为场馆投保总额度不低于 300 万元 、每人每次 事故保障额度不低于 50 万的公众责任险 。